首页 资讯 科技 财商 汽车 文娱 家电 生活

九月的浙江,流火未歇,科学的热情早已点燃了各个角落。在南湖畔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内,来自清华附中的学生们正蹲在地上,眼睛紧盯着一辆辆微微颤动的小车——它没有电池,没有马达,只在底部燃烧着一盏酒精灯。突然,随着气缸内空气的规律胀缩,小车“嗡”的一声向前滑行,轮子转动,仿佛被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动了动了!”一个男生激动地喊出来,这一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原来,科学并非冰冷的公式,而是热气升腾时车轮开始转动的那个瞬间。

1757902899471869.png

这一幕,正是2025年全国科普月嘉兴(南湖)主场活动的尾声,也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学开放日的生动缩影。作为新修订《科普法》实施后的首个科普月,这场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推出“一图多线一课单”科普矩阵、科学传播大赛颁奖、科学实验展演等精彩环节,呈现出一场科学与公众温暖相遇的嘉年华。

1757902929608337.png

实验室没有围墙:科学,从书中走向手中 

开放日的序幕刚刚拉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纳动力系统研究中心的李梦雪博士便以一场题为《飞向未来:eVTOL的微型燃气轮机动力系统探索》的科学分享,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天空。

1757902942462952.png

从童年记忆中哆啦A梦的竹蜻蜓,到电影《第五元素》里穿梭于摩天楼宇间的空中车流,我们曾无数次抬头,幻想穿梭于云层之巅。如今,科学正将这些幻想一寸寸拉进现实——未来的出行不再局限于地平线上的奔跑,而是三维空间中的自由跃迁。

李梦雪先给大家展示了eVTOL——电动垂直起落飞行器,“它们就像是会飞的汽车,即将重新定义我们的城市交通。”而要实现这一愿景,关键在于动力系统的突破。她所在的海纳动力系统研究中心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动力系统——微型燃气轮机。它体积小、重量轻,却能提供强大的持续动力,适合用于长航时重载无人机和未来的飞行汽车。她向开放日的观众们娓娓道来微型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空气从压气机端吸入、压缩、加热、推动涡轮旋转,带动发电机输出动力,“它就像飞行器的‘心脏’,虽小,却能爆发出持续而稳定的能量。”

1757902951988821.png

随后的科学互动环节更是精彩不断,“涡轮效率如何提升?”“这类动力系统能否用于地面交通?”提问此起彼伏,有追问材料工艺的,有探讨噪声控制的,甚至有学生提出“能否用氢燃料替代航空煤油”,李梦雪和研究中心的罗波博士一起给大家一一作答,科学的种子在一问一答间悄然播撒。

1757902963437431.png

耳听为虚,眼见是实,接下来就是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沉浸式探索之旅了,公众走进了海纳动力系统研究中心的动力实验室,这里的“指尖上的发动机”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研究中心主任姜开春院士早年的突破性成果,仅硬币大小,却是一台真正可运转的微型发动机。它曾登上国际媒体,也让姜院士入选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大家还亲眼见到了真正的无人机,这个名为“海拉克里斯”的无人机,取名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寓意力量与勇气。这款四轴八旋翼飞行器载重高达80公斤,续航可达2-3小时。如今,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在抢险救灾中投送紧急物资,在偏远山区完成物流运输,甚至用于农业喷洒、地理测绘、环境监测……“它不止是一台机器,更是一种解决方案——为那些‘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供‘第一架次’的希望。”

1757902972746341.png

接着,大家走进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科学工作坊,技术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的马一尧老师带着大家在清华工创教育展厅用“手”来触摸科学,“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热升冷降?是的,热胀冷缩。200多年前,正是这个简单的现象点燃了一场动力革命。”

1816年,苏格兰的一个寒冷冬天,工程师罗伯特·斯特林(Robert Stirling)目睹了锅炉房爆炸的惨剧后,决心研发一种更加安全、稳定的动力源。最终,他成功发明了斯特林发动机——一种无需高压、不依赖明火直接加热的外燃机,彻底规避了传统蒸汽机的爆炸风险。

1757902982514134.png

马一尧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基本原理,这种外燃机的核心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驱动活塞运动。讲解结束后,跃跃欲试的公众也等到了动手的机会,每个小组领到了一套斯特林发动机小车套件:气缸、活塞、连杆、曲轴……零件虽小,却承载着工业文明的密码。指尖翻飞间,组装完成,最后在加热端下方点燃酒精灯。十几秒后,随着温度上升,气缸内的气体开始膨胀——活塞动了!连杆推动曲轴,轮子缓缓转动起来。这一刻,热不再只是温度,动力不再只是词汇——它们是真实的发生,是可触摸的科学,是孩子们自己亲手实现的、微小而伟大的科学“奇迹”。

不止于开放日: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 

清华长三院,何以成为长三角的“科创引擎”?

在南湖畔,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用开放的姿态、温暖的行动,让科学可触、可感、可追。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早已不仅是清华在长三角的“飞地”,更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自2003年成立以来,它始终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端人才”三大使命,历经二十余载耕耘,已成长为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高地。“立足总部,越扎越深,向周围辐射,根深才能叶茂”在此契机下,“深根计划”应运而生。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下设的“深根计划”办公室致力于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根深叶茂;服务学校和研究院创新资源整合,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社会各界创新力量协同发展,促进国家创新生态生机盎然。

1757903005462854.png

在科研前沿,它仰望星空。聚焦生命健康、先进能源、数字科技、生态环境四大重点领域,长三院布局了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长三院在微型动力系统、氢能存储、脑机接口、智慧农业等方向实现多项技术突破,部分成果已成功产业化,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比如此次开放日中公众走进的海纳动力系统研究中心,正是这一创新链条的生动缩影:实验室里的微小转子,终将驱动未来城市的空中交通。

1757903013379211.png

在产业转化,它架桥铺路。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典范,长三院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它不只追求论文与专利,更致力于让技术走出抽屉、走进车间、走向市场。不仅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致力于从1到10乃至100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目前已成功孵化科技企业数百家,推动一批重大成果在嘉兴落地生根,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孵化器”。

1757903022735100.png

在人才沃土,它静水流深。依托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等机制,长三院吸引了一批青年科学家扎根嘉兴。像李梦雪博士这样的科研人员,既从事前沿研究,也积极参与科普教育,真正实现了“研以致用、科普反哺”的双向奔赴。

在社会服务,它润物无声。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变世界的能力,更在于温暖人心的温度。长三院始终将社会责任铭刻于心:定期举办公益科普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为基层输送创新动能。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引擎,更是连接学术与社会的桥梁。

这一次,它再次推开大门——不仅打开了实验室的门,更打开了科学与城市对话的窗。

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嘉兴主场活动现场,《嘉兴市科普地图》正式发布。这把“科学钥匙”精心标注了109个独具魅力的科学体验点,而在这张地图上,多条精品科普线路与长三院深度交织。正如长三院党委副书记汪光年所言:“我们不仅是科研高地,也愿意成为市民身边的‘科学客厅’——在这里,人人可以提问,处处皆可探索。”

ABOUT.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于2003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坐落于嘉兴市南湖区,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八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科创平台。研究院聚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先进制造、数字科技等前沿领域,构建了“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和成果转化高地。(橙柿互动 记者:翁丹妮 通讯员:杨小蜀 审核:韩晓娟 林琳)

17579030396968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