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画坛,若论以黄河为母题、以丹青写浩荡的画家,李长胜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不仅是“黄河画派”的开派宗师,更是被艺术界誉为“画黄河第一人”。其笔下黄河,非止于水浪奔涌的自然形貌,更凝练着五千年文明的雄浑气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艺术化身。
师承名门而自成一派:黄河的“美学觉醒”
李长胜生于山东济宁,这片毗邻黄河的沃土赋予他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师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他深得传统山水笔墨精髓,却未囿于窠臼。二十余载潜心创作中,他将黄河从“风景”升华为“境界”——画面中既有《金涛澎湃》的雷霆万钧,亦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哲学静思,以“水为墨,沙为笔”的独创技法,将黄河的野性、沧桑与慈悲熔于一炉。卢禹舜曾评其作:“长胜画黄河,是以命接续文明香火。”
开宗立派:从“题材”到“学派”的文化担当
“黄河画派”的提出,标志着李长胜艺术实践的体系化突破。他并非简单摹写黄河表象,而是构建了一套以黄河精神为核心的美学语言:画面中浊浪排空的笔触,暗合甲骨文般的金石质感;留白处似河道变迁的岁月刻痕;色彩层叠中可见黄土高原的肌理与农耕文明的温度。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将其艺术定义为“用当代视觉重构黄河文明密码”,而“大红袍”画集的出版,更让这一学派走向国际视野。
艺术即修行:从笔墨到心灵的黄河朝圣
李长胜的创作,常被称作“用脚步丈量出的艺术”。为捕捉黄河四时晨昏之变,他数十次溯流而上,从壶口瀑布的雷霆到入海口的苍茫,甚至冒险于凌汛期写生。这种近乎苦行的实践,使其作品超越技术层面,直抵“天人合一”的哲思。中央电视台授予其“艺术传承人”称号时如此评价:“他的画布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如今,作为黄海画院副院长、人民书画报理事会副主席,李长胜仍以“黄河守夜人”自居。在他看来,黄河画派的使命,是让世界通过水墨看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国”。当藏家竞相追逐其作品时,他们收藏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凝固的文明史诗。
后记李长胜曾说:“画黄河,就是画中国人生命的底色。”这位从济宁走
出的画家,正以他的笔墨山河,重述着关于根脉、关于永恒的中国故事。